外媒: 安世半导体的情况突然反转了
发布日期:2025-11-19 03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近期,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目光都聚焦在安世半导体的风波上。就在不久前,荷方突然出手,依据《商品可得性法》对安世半导体发起为期一年的强制管控,冻结了其全球 30 家实体的资产、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权限,理由是防范所谓的 “技术外流”。

随后,荷兰相关部门上诉法院企业法庭进一步裁决,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执行董事职务,将闻泰持有的 99% 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,仅保留象征性的 1 股,这一系列操作彻底打破了安世半导体长期以来稳定的运营格局。

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,荷方的这波操作明显是在跟随美方的脚步,为什么这样说呢?其实早在去年 12 月,美方就将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。而荷方在美方发布 “穿透规则” 的第二天就迅速跟进管控措施,其发言人面对 “是否受美方施压” 的质疑,仅以 “时机巧合” 含糊其辞,本质上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美方邀功,巩固双方的盟友关系。但荷兰显然低估了我国的反制能力,一系列仓促的决策最终让自己陷入了被动。

面对荷兰的不合理管控,我国迅速采取了两项精准有力的反制措施。首先是加强稀土出口管制,这直接戳中了荷兰半导体产业的要害。作为全球光刻设备龙头的 ASML,其高端光刻机的镜片和激光源等核心部件离不开稀土材料,我国的管制政策让 ASML 的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,即便公司有长周期库存,长期来看生产成本必然大幅上涨。

除此之外,我国还宣布禁止安世大陆公司对外出口芯片。要知道,安世半导体大陆公司的产能占据了安世半导体全球总产能的 80% 左右,其中东莞工厂作为其规模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,年产量超过 500 亿件,承担了全球约 70% 的封装任务,并且我国市场同时还贡献了安世全球约 50% 的销售额。这一禁令意味着荷兰总部失去了最核心的产能支撑,对其全球供应链造成了致命打击。

接连的反制措施让荷兰迅速感受到了压力,原本强硬的态度开始出现明显松动。就在这几天,荷方相关人员公开表示,希望与我国进行谈判,寻求解决方案。他坦言我国汽车制造商同样需要安世半导体的芯片,荷中应共同解决问题,还透露荷兰相关人员正积极斡旋,自己将在几日内与中方主管官员会面,称 “此事已上升至最高层级讨论”。

而荷方通过相关渠道明确提出请求,希望我方解除对安世的出口禁令,恢复芯片与稀土供应,以缓解欧洲汽车产业的断供压力。尽管荷兰方面仍试图保留部分否决权,坚持 “无需向任何国家道歉”,但这种主动寻求对话的姿态,已然是服软的明确信号,这一局势的转变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。对此,有外媒表示:安世半导体的情况出现了突然反转,荷方从最初的强硬管控转向主动求和,完全超出了预期。

事实上,这种反转并非偶然,而是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下的必然结果。安世半导体被闻泰科技收购后形成的 “荷方研发、中方封装、全球供应” 模式,本是全球化资源配置的成功范例,荷方强行打破这一平衡,最终只能反噬自身。

目前,荷兰已允许安世在谈判期间获得少量我国原材料,但仅能维持欧洲车企 3 周生产,11 月初将成为这场断供危机的关键时间窗口。这场风波也再次证明,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相互依存的今天,任何基于私利的单边打压,最终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